2月2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走出会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四川省简阳市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副主任蒋青淞仍旧激动不已。已经担任简阳市石钟镇火烧庙村驻村第一书记四年的他,见证了村民生活从穷困到小康的巨变。
“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自己感觉非常荣幸!”蒋青淞说,这些年来,村里的道路宽敞了,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大家的思想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致富”,干劲更大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发出了坚决打赢的动员令。
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坚决践行“两个维护”,积极投身脱贫攻坚这场艰辛而壮丽的千秋伟业,以赤子之心倾情奉献,以履职尽责全心付出,挥洒着热血与汗水,书写出忠诚卫士的赤诚与担当。此次表彰大会上,纪检监察系统有30多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多个集体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他们,是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
“扶贫路上,一路走来,为民情怀一刻不可无”
2021年1月1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再次传来喜讯: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的马边,开通第一条高速公路。
马边县位于小凉山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的定点扶贫县。从2018年7月开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办公室主任陈劲松挂职马边县委副书记、副县长。
初到马边,当地难走的路曾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去民主镇小谷溪村调研碰到雨季,村里当时还有几条村组路没有完全硬化,入户走访全靠一双脚走,“穿一双筒靴走在路上,可能踩进烂泥里,拔不出脚来”。
交通不便,加上家庭贫困和传统陋习的影响,这里有不少11岁至15岁的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大龄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女童辍学厌学现象较为突出。
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陈劲松挂职以后最为牵挂、最为用力的一件事。马边县教育局总督学罗相东直言这名扶贫干部对教育的上心:“他最见不得耽误孩子们上学,跑得最多的是偏远乡镇的相对薄弱学校和偏远村的教学点,与教育有关的事他有求必应。”
2019年暑期,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扶贫办直接指导支持下,陈劲松会同当地干部一道创新开办的“桐华培优班”,迎来了8个乡镇的28个孩子。“桐华”是陈劲松起的名字,他说当地山里开珙桐花,花是纯白色,花期虽晚,但开花时很美丽,给人无限希望,正如大龄低年级学生。“彝区每个孩子都是我们大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一个都不掉队。”
在“桐华培优班”的基础上,陈劲松还探索开办关爱乡村留守儿童的“桐华夏令营”、实施优秀学生外出研学交流的“桐华行知路”项目,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活水计划”的稳定社会捐赠资金支持,逐步拓展形成“桐华扶智行动”,已有21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
2020年2月,马边县已退出贫困县序列。陈劲松甩开膀子与当地群众一起干、一起苦、一起笑,和大家一起见证了马边的天翻地覆,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在一首小诗中写道:“我愿用最后一滴热血温暖凉山,再化作大风顶的石头,在一年看三百六十五次花开花谢,在一天看二十四次太阳升起落下。”
炽热的为民情怀,让扎根扶贫一线的纪检监察干部有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流了汗水,自己也在磨炼中成长。
回忆起年过古稀的“侯哑巴”老人在敬老院里竖起的大拇指和灿烂的笑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云南省纪委监委国际合作室副主任徐以民说:“那一刻觉得,脱贫攻坚路上再多的苦累,都值!”
2018年11月,徐以民任派驻广南县驻村工作队总队长。在莲城镇岜夺村走访时,他获悉时年75岁的老人“侯哑巴”长期独居山洞。“脱贫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他暗下决心。
11月17日,徐以民约上岜夺村村支书和工作队员叶娟等人前往“侯哑巴”住的山洞一探究竟。上山的路,荆棘密布,要到达“侯哑巴”山洞下方,有一个正常人都难以通行的过道。好不容易到了洞里,一行人看到老人黑瘦且佝偻的身上穿着两件破旧的薄衣服,头上裹着一条泛黄的头巾,脚上没有穿鞋……大家的眼眶都湿润了。
“在这样的好时代,绝不能让老人过与世隔绝的生活。”当天晚上,徐以民就召集莲城镇和县级相关部门干部一起研究解决方法。
再次在山洞看到徐以民等人时,老人的眼睛湿润了。几十年来因天生聋哑而自卑,不愿过群居生活的老人,被暖暖诚意与爱心感动,终于同意下山,住进了莲城镇敬老院。
“扶贫路上,一路走来,为民情怀一刻不可无。”徐以民的感言,正是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共同心声。
“贫困村的发展,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整个过程会很艰苦,但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能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1月2日,当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已切换到假期模式,蒋青淞趁机搞了一波“营销”——几张图片展示了村民们在田地里忙碌的身影,田里的树苗正茁壮生长,配文是:“新年第二天,产业基地热火朝天。”
自从2017年3月,时年28岁的蒋青淞来到火烧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用微信朋友圈销售村里的蔬菜,就成了他的日常。
火烧庙的冬季潮湿阴冷,田里连片的大棚却暖意融融,呵护着瓜果蔬菜茁壮成长,也孕育着村民致富的希望。火烧庙村曾与贫困画上等号,而转变仅仅发生在两年间。
蒋青淞走访了村里全部77户贫困户、实地考察村里自然条件,与村里干部反复商讨后,决定选择种植经济作物,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促进村民增收。经过学习调研,蒋青淞协调帮扶资金,规划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示范种植羊肚菌、番茄、甜瓜等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
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火烧庙村经济作物种植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现在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有了收入,想要致富的愿望更强烈了。”蒋青淞说,2020年,火烧庙村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万余元。
2019年3月,蒋青淞驻村已满一届。迈入而立之年,他主动申请留任,至今已经多干了近两年。
“新鲜蔬菜味道好,尝了以后忘不了!”借着直播的东风,利用下班时间,蒋青淞又在网络销售平台上吆喝起来……
“贫困村的发展,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整个过程会很艰苦,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能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他说。
义无反顾带领乡亲们奔跑在脱贫致富赛道上的,还有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太石镇后地湾村驻村第一书记袁毅。他所在的定西市纪委监委、临洮县纪委监委驻临洮县太石镇后地湾村帮扶工作队,刚刚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后地湾村,位于海拔2700米的马衔山深山区。壮美的原生态景色另一面,却是深度贫困的现实。至2018年底,这里的贫困发生率仍达20.74%。
时任定西市纪委监委第三监督检查室副主任袁毅毛遂自荐:“我当过8年兵,不怕吃苦,有信心、有决心把事情办好。”
为了能和村民们打成一片,袁毅从学习当地方言做起,并手绘每户人家的位置地图。在村里带头捡垃圾,整治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慢慢地,袁书记变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小袁”。
后地湾村是临洮最偏远的村庄之一,距镇政府仅有一条狭窄崎岖的土路,人可过、车难行,去镇上40公里路得用2个小时。拓宽、硬化这条村路,成了帮扶头等大事。但由于路是纯公益性的,修路需被占用耕地的21户村民几乎都不支持。
袁毅白天工作忙完,晚上就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动员,终于换来所有人的签字同意。2019年4月19日,村委会张贴了附有21户村民名字的“光荣榜”。村里老人们动情地说:“最该上榜的是袁毅他们呀!”
这条5.27公里的水泥路,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成为了后地湾村奔向新生活的康庄大道。
“只要涉及群众利益,就没有大小之分”
四川阆中,地处秦巴山南麓,低山起伏、丘陵遍布。出市区,折入山路,历省道转县道再走几段仅能供一台车通行的村道,翻山越岭一个半小时,赵家沟村缓缓映入眼帘。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阆中市原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张晋铭,就是在这片脱贫攻坚战场上燃尽了生命之火,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皮肤黑,爱笑,说话声音大,这是张晋铭留给大家的共同印象,因而得一“外号”——张二黑。不只因为他皮肤黑,更因为在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时,他能黑得下脸来。“只要涉及群众利益,就没有大小之分。”
2017年9月,张晋铭身上多了一个“职务”——阆中市片区脱贫攻坚督查组组长。在督查工作中,张晋铭带队先后发现“三改一建”、人饮工程、危房改造项目建设进度滞后等问题80余个,并对问题逐一分析、交办、督促相关单位和部门整改落实。
2019年9月21日,星期六,张晋铭像工作日一样起得很早。秋日初阳穿过窗户洒满客厅,他坐在沙发上,拿起定点帮扶的3家贫困户台账反复查看,嘴里念叨着抽时间还要再去一趟。
“他特别惦记贫困户赵克吉,忧心这个农家汉的日后生活。”妻子李敏低声回忆,上午过去一半,张晋铭渐渐有些坐不住,平躺在沙发上睡了过去。
入夜,张晋铭陷入深度昏迷。次日下午5时40分,43岁的张晋铭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再也无法实现他最后的愿望。
嘉陵江依旧静静流淌,东侧巴山蜿蜒纵横。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张晋铭就如山间的苍松,永远守护着一方百姓。
“纪检监察干部”这个称谓意味着,对人民要像春风般温暖,而对任何啃食群众利益的硕鼠,则要眼里揉不进沙子。
使命在肩、无私奉献,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党委巡视办综合处一级主任科员王宛东的不悔选择。
2015年,在海拔4400米的萨迦县参加自治区党委巡视时,长时间的加班和高海拔工作,使王宛东因严重心悸和身体肿胀被送往西藏军区医院进行了手术。出院不到一周,他不顾周围人的劝说,又主动请缨返回巡视驻地,“可以缺氧,绝不能缺精神!”
去年在巡视拉萨市期间,王宛东依然保持“拼命三郎”的劲头,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一夜的工作后,每当推窗感受拂面而来的清风和朝阳时,虽有劳累,但更多的是使命感、责任感,是能为贫困群众做点实实在在事情的快慰。”巡视期间,巡视组共发现扶贫产业进展缓慢、个别扶贫产业发挥效益不明显等5方面突出问题。
脱贫攻坚绝非坦途。在严寒覆盖的冰天雪地,在广袤无垠的西北边陲,在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纪检监察干部扎根。他们用赤诚之心解锁摆脱贫困的密码,用铁面执纪护航减贫事业行稳致远。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都离不开党建引领”
从巡视新兵到扶贫能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巡视办干部江见,用近3年时间在脱贫攻坚战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2018年3月,江见主动请缨到百色市田林县高龙乡新寨村任第一书记。高寒山区,人均耕地少,缺水,产业单一;已摘帽的44户,主要依靠低保等政策性收入,存在返贫风险;尚未脱贫摘帽的6户20人,因自身残疾或内生动力不足,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虽有思想准备,村里的情况还是让江见倍感压力。
江见并未被困难吓倒。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和老党员、村干部、贫困户坦诚聊天,不到3个月时间,他记了10万多字的民情日记,里面有各类困难和问题100多个,也有不少建议。随着民情日记的增厚,工作思路愈来愈清晰——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抓手,抓党建促脱贫。
作为“90”后年轻人,江见组织村干部进行Word、Excel等电子化办公技能培训,利用第一书记经费,带领党员代表到凌云县加西村等示范村参观学习,积极争取让年轻后备党员干部去河南新乡考察学习,组织制定党员值班制度、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党员积分和星级化管理。
江见以“娘家人”为后盾,先后争取到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广西农信社等单位党建扶贫资金30余万元,完善新寨村党群活动中心的设备和办公条件,新建党务村务宣传长廊,规范功能室制度上墙。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寨村的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取得双丰收:先后荣获自治区“四星级党组织”和百色市“产业兴旺红旗村”等荣誉;4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给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糖料蔗、油茶等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向昌林带动5户群众探索发展种桑养蚕,其中3户是贫困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和成千上万的兄弟姐妹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是我一生的荣幸,虽然亏欠家人太多,但我不后悔。”2020年春节还没过完,他又急匆匆地告别有了身孕的妻子回到村里组织党员先锋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2017年,火烧庙村发展起了集体经济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都离不开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示范引领作用,同样是蒋青淞做好工作的秘诀。
2018年7月,火烧庙村“微党校”(农民夜校)将现场教学点设在了产业示范种植基地,通过示范种植的方式教会群众生产技术,带动群众致富增收。2019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十万余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新中国70周年华诞,恰逢村里的番茄获得丰收。喜上加喜,村民们想到用番茄和玉米来摆出一面国旗。3个多小时,一面长9米、宽6米用西红柿和玉米拼成的巨型国旗出现在火烧庙村党群服务中心前,蒋青淞和村民们手持国旗一阵欢呼。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动员令。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将重整行装再出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履职尽责、真抓实干,永不懈怠、一往无前。